海龍屯土司城堡遺址 因前日大雨而暫停開放 我們被拒在售票口外
告別遵義 前往貴陽途中 參觀了陽明洞 即修文縣境的中國陽明文化園
西元876年 唐朝派楊端平亂並世襲播州 今海龍屯遺址原名龍巖囤始建於西元1257年
是南宋時期抵抗蒙古人入侵的軍事堡壘 後和平降元 明萬曆年間傳至第29世楊應龍
他於1596年重修基業並更名之 卻在四年後因反叛遭明軍大舉攻破 遂焚宮殿偕妻自盡
售票口擺著暫停售票的牌子 與遺址無緣的我們只能張望著周遭的仿古建築
除了我們 遊客屈指可數 這一位不知是否為園區觀光車的駕駛
抵達時無雨 期盼園區會開放 耗了半個多鐘頭卻下起一場大雨 再會吧 安全第一
借幾張網上的圖片過過乾癮吧
貴州果真是天無三日晴 地無三里平 但近年的建設發展應早已擺脫人無三兩銀了
明正德三(1508)年 兵部主事王守仁因觸怒宦官劉瑾 被廷杖四十後謫為龍場驛丞
居半山腰的東洞時曾作「陽明小洞天」自娛 後稱「陽明洞」 現已闢為文化園區
知行合一廣場 石砌的知行合一牌坊 前方45噸重的臥石有沈鵬先生題的字
兩側八根高8米、重40噸的石柱分別代表陽明心學的八大門派 氣勢宏偉
經過牌坊有一蓮池 其後是淨高12.03米、手握毛筆、面向西方的立身銅像
池畔的萱草(金針花)
銅像基座高3.05米 四面浮雕著一代先賢弘揚文化、教化百姓的哲思理念
銅像與基座總高15.08米 以紀念陽明先生於1508年來到龍場
趁著無雨 專職導覽員決定先帶我們去陽明洞 回程再參觀這座王陽明紀念館
取自太行山麓的「真三不朽石」保留天然紋路未經雕飾 象徵先生立德、立功、立言
陽明洞門坊
登龍崗(一說棲霞山)前 見到景區便民店和清掃落葉的婦人
紅槐?
因洞內陰濕 鄉民自發伐木結茅為其建屋 先生以「子曰:君子居之 何陋之有」取名何陋軒
原軒早已不存 此歇山頂抬梁式磚木結構為清代建築 文革期間曾受損 上世紀末才修復
這兒就是陽明洞 「陽明先生遺愛處」為明萬曆已丑(1589)年貴州宣慰使安國亨所書
洞口不止一處 我們從上圖的洞口進入 由下圖的洞口出來
典型的鐘乳石岩洞 洞中有洞 空氣通暢 但不知平坦的地面是何時何人的傑作
“幽熒”二字是道光十一(1830)年秋番禺梁作舟题 (園區官網誤熒字為光)
洞內外共計有43幅摩崖石刻 行楷隸篆書體各異 年代則跨明清到民初
拾階而下
龍崗書院早已改為王文成公祠 如今的樣貌當然是經過歷代多次整修後的
門檻與門框基座
跨進門檻便是西廂 可看出是一座四合院
西廂內有清道光二十(1840)年所刻的陽明詩文石碑 龍崗漫興五首之四
臥龍一去忘消息 千古龍岡漫有名 草屋何人方管樂 桑間無耳聽咸英
江沙漠漠遺雲鳥 草木蕭蕭動甲兵 好共鹿門龐處士 相期采藥入靑冥
天井南側是元氣亭
上圖:由西廂看東廂 下圖:在正殿內向外望
王文成公祠對面岩石上有君子亭
蔣中正題的知行合一
君子亭內部未開放 故繞迴廊一圈
在君子亭俯瞰王文成公祠
接連來了兩大隊內地的旅遊團 我們不趕時間 等他們離開後再慢慢參觀
民國28年冬 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於此
綠葉在黑瓦的襯托下更加鮮嫩
忍不住多拍幾張
此株高齡500的黃荊條有個特殊形態的樹瘤 未料另一側卻看似粗藤抱枯木
幾乎是繞小丘一圈
還是那句話 設備技術均欠佳
王陽明紀念館始建於1999年 2016年10月底擴建的新館正式開館
新館與舊館排列為王字 中庭有明德、親民、至善的牌坊 (此圖取自園區官網)
王陽明先生端坐在水中
紀念館內詳盡地介紹他的一生
立志學聖 少年大志 上下求索 龍場悟道
戶外模擬500年前的龍場生活
哇 開眼界了
知行合一 陽明思想 離黔復任 講學論道 文治武功 晚歲居越
離開紀念館前回望一眼
導覽員帶我們到設計雅緻的遊客中心品茶 我竟然忘了拍照 只好再借用一張官網的圖片
團隊中有一位長者 好心的導覽員特開員工通道讓我們直抵停車場 省卻了一大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