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南書院
土地貧瘠的金門,面積僅一百五十餘平方公里,農而兼漁的居民「耕讀」風氣頗盛,
高中進士榜的密度驚人,已知累計達44位。(宋代6位、明代31位、清代7位。)
民國四年以前,金門隸屬於同安縣。南宋朱熹曾於1153年起任同安縣主簿近五年。
據載朱熹所建的燕南書院是金門最早設立的書院;然該院何時圮毀已不可考。金門縣誌記載,太文巖寺於明朝末年在燕南書院舊址興建,主要奉祀清水真人。
清朝將太文巖寺第三進闢為「燕南山書院」。清光緒五年重修該寺,俗稱燕南宮。
民國十六(1927)年又重新翻建的太文巖寺,後卻因地勢險要為戰事而被拆毀。
民國三十九(1950)年,駐軍拆除廟宇建堡壘和雷達觀測所,原建材均被利用。
戰地政務終止後,古區村民建議重建,民國八十一(1992)年縣府籌組重建委員會。
由陳氏宗親會提供土地,文建會補助經費,民國九十七(2008)年動工,三年完成。
重建的燕南山書院為回字型建築,中間是太文巖寺,後進為朱子祠,周圍為書院。
書院居高臨下,前方廣場可欣賞海景。
望向西北方,近的是烈嶼鄉(小金門),遠方高樓處是廈門。
正門外可見太文嚴寺的香爐
兩側側門都掛著太文嚴寺的匾額
邱良功墓
嘉慶年間,浙江水師提督邱良功因平海寇有功,封三等男爵,照例世襲。
邱良功病故後,朝廷加恩賜祭葬,諡剛勇,誥受建威將軍,子邱聯恩襲爵。
其墓園是一座的正一品品秩武將墓園,坐北朝南,保存完整。
入口有四柱三間二層石造墓坊,額坊浮雕吉祥動物,四柱頂各安向內石獅一尊。
墓前立有石翁仲、石馬、石虎、石羊各一對,外側有石望柱頂上為一石獅。
橫額刻邱良功一生之功勳,二面刻字相同。
由高至低依序為石翁仲、立石馬、坐石虎、跪石羊各一對。
左右二邊各有一個石造亭,安置嘉慶帝御置神道碑。聖旨二字極為醒目。
邱良功出生三十五天即失怙,由矢志守節、含莘茹苦的母親撫養長大。
因邱屢建奇功,嘉慶十七(1812)年,獲皇帝誥贈邱母一品夫人並欽準賜建節孝坊。
邱良功母節孝坊全以上好石材砌成,已列國家一級古蹟,可惜我們未能走訪。
漢影雲根
「漢影雲根」石碣是明朝監國魯王朱以海所題,時間約在1652至1654年間。
該石本在獻臺山上,疑是民初金門大地震崩落(另有遭雷擊之說),呈倒立狀,
目前僅存「漢影雲」三字可見,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藍與紅均為原始色料,至今依舊鮮明。
明遺臣詠詩並序之石刻,原應在漢影雲根下方的,目前高聳在它對面。
沿著詩刻旁的石階而上,見一古崗亭,是民國五十三(1964)年所築。
亭後巨石上有草書「闢沌」二字,為鄭成功妃叔、有金門陶淵明之譽的董颺先所題。
此石後小路可登頂至「觀止」石刻,我們沒去。聽說附近另有一些待考證的石刻。
亭側這保證贗品之刻,乃金門社教館仿設。
朱以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九子荒王朱檀的第十世孫,崇禎十七(1644)年封為魯王,
從此顛沛流離。感嘆自己如行雲般地漂流居無定所,最後落地金門十年以上。
如今「漢影雲根」石碣與失去江山的南明一樣,都是「失根」一族。
1662年魯王死後密葬,曾謠傳被鄭成功殺害。
民國四十八(1959)年,軍工部隊炸山採石,意外挖得一三合土砌成的墓壙,
碑面未刻一文,後發現「皇明監國魯王壙誌」八字及全文石碑便交由胡適研考。
同年冬季,蔣介石巡視金門時指示金門縣政府在太武山小徑建築新墓,
於四年後重新安葬。至今每年魯王生日,金門縣都會在魯王新墓舉辦祭典。
明遺古街
金門城於明洪武二十一(1388)年,為軍事目的而興建,隨後商業跟著興起,
城內發展飽和便順著主要道路向外延伸,此北門城外的舊市街俗稱「賣菜街」。
清康熙二十一(1682)年,縣治北遷,原城重要性降低,此古街也日趨沒落。
金門縣文化局在街口設的石碑
街長約135公尺、寬約三公尺,原中央有寬約一公尺的零星花崗石塊鋪面;
修補時以水泥將石塊間隙縮小,石路兩側鋪設四十公分寬的車道。
連棟式街屋形態的建築,因砲戰波及,部分已改建為兩層樓之鋼筋混凝土建築。
當然也有毀損後荒廢至今的
靠近城門這邊有幾幢可明顯看出是近期整修過的
明遺古街故事館
金門城城牆寬一丈(3.2公尺),高一丈七尺(5.4公尺)。
原來的城門與城牆也因戰備被拆除,這理當是重建的。
至於古城門外的甕城,只能藉圖想像了。
金門行只不過三天兩夜,竟已弄了十多篇,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雖不想虎頭蛇尾,但倦怠感日益高漲,所以盡力壓擠濃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