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八二三戰史館-01
八二三戰史館門內高懸著當年民宅被砲擊得滿目瘡痍的黑白照片

 

雖然砲戰發生時,我尚未投入娘胎;但幼時常聽大人們講起,總是毛骨悚然。
猶記得小學時的防空演習,老師會帶領我們依序躲入防空壕中......

 

八二三戰史館-02一下車就被這片綠地吸引,原來八二三戰史館位在「榕園」旁。

 

八二三戰史館-03
小女興奮地拍下這可愛的外星人模樣

 

八二三戰史館-04
隨著手機的普及,極具特色的電話亭也很少見了

 

八二三戰史館-05
美製M41「華克猛犬」輕戰車

 

八二三戰史館-06
美製M42 雙管40公厘防空砲車

 

八二三戰史館-07
LVT-4兩棲登陸運輸車,砲戰期間載運補給物資達三千四百餘噸。

 

八二三戰史館-08
正門兩側外壁上鐫刻著「八二三戰役國軍將士忠烈錄」,官兵姓名共587位。

 

八二三砲戰發生在民國四十七(1958)823日至105日(大陸稱金門砲戰)。
八二三戰史館則落成於砲戰三十週年紀念日,為當年的砲戰留下歷史見証。
館內將戰役有關史料以圖表、照片、文件、遺物、模型等不同方式展出。
並陳列當時雙方的空飄文宣以及「限定」金門戰地使用的生活用品,如紙鈔等。


 

八二三戰史館-09
四十四天,共軍發射了四十七萬多發砲彈。
無論數量或密度,都是人類戰史上罕見。

 

 

八二三戰史館-10
滿是彈孔的對陸心戰喊話用喇叭

 

這是我們金門遊首日的最後一個景點,卻碰上館內空調故障。
悶熱讓疲憊增溫,面對八二三的傷痛,更有不想剝痂見血的心情。
大家頻頻催促不斷佇足停留的老人家,館內匆匆地繞了一圈。
小犬把館外另一側展示的軍武裝備拍下,其他人則寧願在榕樹蔭裡享受微風。

 

 八二三戰史館-11
F-86F軍刀機,八二三戰期12次空戰中,曾擊落米格十七戰鬥機32架。

 

八二三戰史館-12
155公厘榴彈砲

 

八二三戰史館-13
美製M-24「霞飛」輕戰車

 

八二三戰史館-14
巨型砲彈挺嚇人的! 整個園區除了我們和圖中這位之外,沒見到遊客。

 

八二三戰史館-15
戰史館斜對面是前國防部長「俞大維先生紀念館」

 

八二三戰史館-16
榕園中有一古宅
,是「滄海紀遺」之作者洪受的故居,名為「慰廬」,已開放參觀

 

榕園現址原是西洪聚落(含頂洪、下洪、三間厝等三個村)的下洪村落。
據傳: 當地
有一名為鳳母之巨石,西洪位於鳳穴,村中人才輩出。
古有「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之諺。後遭小人進讒,皇帝暗令鑿石破壞風水;
鳳母石還被運去當建材,洪氏族人從此沒落。

古寧頭大戰(大陸稱金門戰役)後,國軍拆民房取材築防禦工事,村中只剩五戶古厝。
民國五十六(1967)年,
蔣經國先生(時任國防部長)蒞金巡視驗收太湖水庫工程,
見榕樹成林景緻優美,乃問是否尚有人住? 若無可整理成風景區。
為了媚上,官派鎮長開家亭答無,並於當年中秋節前強迫居民
繳回權狀遷出。
上下情難以通達非威權時代特有,今無論國政或私營機構的管理亦難免逐層扭曲。
呵呵~這是八二三之外的話題了。

 

對於八二三砲戰,兩岸當然是各說各話,所公告的戰績及傷亡數字自不相同。
我方除戰史館外
鐫刻的587位殉職者外,傷殘官兵不計其數。
另官方公告之死亡民眾逾百人,輕重傷三百餘人。房屋全毀3543戶,半毀2800戶。
戰後海內外各專家學者的分析,
涵蓋大陸內政及國際情勢各層面,可謂包羅萬象。
別說毛、蔣已逝,赫魯雪夫與艾森豪也已作古;就算他們健在也難以釐清真相吧!

世上人人性格各異,為免無序,社會不能無人主政。
然政治名為管理眾人之事、替人民造福,卻註定永遠與爭權奪利並存。
民眾只能看見政治的朦朧表象,別妄想明瞭實情。
小民對政治,可以有理想,不能有感情啊!

 

line-98.gif

 

民國四十七(1958)年823日,17:30起,共軍數百門大砲同時向金門密集砲擊。
短短85分鐘內就發射了三萬多發砲彈,
接連四十四天,共發射四十七萬多顆砲彈。
105日,中共國防部長彭德懷宣布,「基於人道立場,對金門停止砲擊七天」。
1013日中共再宣佈停火兩周。

10
20日下午則稱因美方軍艦參加對台灣運補船團護航,宣布停火無效,
並於當日下午四時開始,恢復砲擊,迄黃昏時止,共射擊11,500餘發。
1025日後解放軍宣佈「單打雙停」,砲擊持續至隔年17日。
1815日期間均無戰事,15日當天,共軍突然又作零星擾亂性射擊。
此後「
單打雙不打」,即逢單日才砲擊、雙日不砲擊
射擊之規模遂逐漸變小,或改為發射宣傳彈,如此持續長達二十年之久。

1979年元旦,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中共國防部部長徐向前發表了「停止砲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
歷時21年的金門砲擊,才正式劃上了句點。

 

 

參考資料:

1.金門國家公園數位典藏網站
2.維基百科
3.台灣歷史學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珊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