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七十年歷史,專製手工麵線的復興麵店
沙美老街在金門滿是阿兵哥的年代曾是最熱鬧的街道,號稱有八街八巷。
如今只剩三民路、仁愛路、信義路三條為主軸,並可見許多廢墟。
隨著人口外移、建築物年久失修、再加上產權分散等問題而任其荒廢。
手工麵線已列入金門的特產之一 (小犬拍攝)
因為公公堅持不肯在搭機前用早餐,由機場直奔投宿的瓊林寄卸下行李後,
導遊便帶往金沙鎮的傳統市集裡吃粥;復興麵店成為我們對金門的第一個重要印象。
此篇本當緊接在《瓊林聚落(金門風光之一)》之後,卻被我遺漏了。
今日原想總結金門遊第一天的內容,才發現必須專文介紹此地。
市場週邊的景象彷彿時光倒轉了一般,只見雜貨鋪,沒有7-11、全家等便利商店。
九點半左右,早餐店裡仍很熱絡,且看似多為當地居民,這卻又不像古早的作息。
油條已賣完,廣式粥品與臺灣同名之粥風味明顯不同,蔥油餅不像煎的、像炸的。
餐後逛了附近著名的沙美老街,破敗的荒宅令人唏噓。
好特殊的石籬
偶可見住戶晾曬的衣物
不知已殘破空蕩多久了
磚石裸露 據說是古法黏製的牆 (小女以手機拍攝)
這戶以外牆的色彩宣示著熱愛此地的心 (小女以手機拍攝)
形成了很特殊的對照
屋樑孤懸 (小犬拍攝)
門若虛設
庭院荒蕪
空留木桶與陶甕(小犬拍攝)
曾經風光的洋樓
也是兩樣風情 (小女以手機拍攝)
比鄰已天涯
藍天雖依舊 屋主已遠去 (小女以手機拍攝)
誰在門上漆字?
光灑花崗岩壁(小犬拍攝)
巷弄更加幽靜
只見草木崢嶸
街道似經整修
受過戰爭苦難的人 更懂珍惜和平之福
沒有仇恨 只有真情(小犬拍攝)
木料堆積如山(小女以手機拍攝)
想再廢物利用? (小犬拍攝)
陰暗豆腐廠 竈火猶未熄
製作傳統板豆腐的模板與石塊 (小犬拍攝)
一落落的豆腐板 訴說著過往的興盛
主祀保生大帝的萬安堂
這日恰為農曆七月初一 此地祭拜好兄弟的供品是放在地上的
雖說理當午時後才開始祭拜 老人家已迫不及待的上香了 心誠則靈!
不久便有人加入 或許是想避開艷陽吧! 猜想下午的場面應該會很熱鬧
民間信仰的廟宇裡神祇眾多 祭拜武神明(犒軍)時 也不忘犒賞戰馬
犒賞戰馬的牧草會放在廟的角落旁
感覺很有歷史的廟旁石獅
廟前廣場的盡頭 導遊解說著勸世文的由來: 最初是不識字的乩童於神明附身時所寫
共有篤孝行、勸積善、慎交遊、務勤儉、戒酗酒、戒漁色、戒貪財、戒任氣等八篇
萬安堂旁的住戶「德門集慶 仁宅迎祥」, 這樣過年就不用貼春聯了吧?!
有幾位當地的婦人好奇的看著我們,忍不住問我們是否從台灣來。
其中一位很不解的說: 來這有什麼好看的?
對自己生活週遭的事物習以為常,這就是人性吧!
回程再看一看那些廢墟,深深感慨!
據金門縣誌記載,萬安堂及沙美老街係元朝時興建,已有七百多年歷史。
萬安堂於清同治十年(1871)第三次重建時遷至現址,
今日所見的則是民國67年至74年(1978~1985)重建的。
萬安堂工地出土了許多古錢幣,漢唐宋都有,以宋代十四個皇帝四十四種錢幣最多;
所以也有人主張沙美的歷史可遠溯至宋代。
然近百年乃至數十年的建築都難以保留,遑論距今三百五十年至八百年的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