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點半來到正值退潮的瓊林灣,但見一條長路伸向海中。
當了一整天的觀光客,不斷在各景點前下車又上車,總想擁有更多些自在。
女兒料準我隔日清早定會出去閒晃,睡前特別聲明要結伴同行。
五點鐘,兩人躡手躡腳仍不免聽見古宅的木門嘎吱作響。
門外方問:往何處去? 想起昨日她嘆沒能在海邊玩,本無規劃的我便說:去海邊吧!
話雖容易,此乃陌生之地,何以確信能在兩三個鐘頭內順利步行往返呢?
想金門狀似啞鈴,中央縱長僅三公里餘;既然瓊林居中,往北或南約一公里多而已。
藉著微露的曙光辨別方向,咱們往北走吧! 希望能在日出前抵達海邊。
她不放心,拿起手機求助於Google Maps與衛星定位;證明了我是對的,哈!
我們投宿的「瓊林寄」與海邊直線距離不到一公里。
離開聚落,循著最近的路走;卻見遠處兩隻沒有鍊繫的黑狗擋道,並對著我們狂吠。
無計可施,只好回頭繞道而行。
雜草遮不住牠盯著我們的大眼睛 (天太黑,焦距沒調好,呵呵~)
旱田,與台灣的水田風貌不同,一年可植兩期高梁或小麥,此時是第二期初始吧!
終於來到海邊,越過土黃色沙灘(台灣多是灰白色的)便是大片泥濘。(小女以手機全景模式拍攝)
這片東起浦邊雞髻頭、西迄古寧頭北山斷崖的海灣名為「后江灣」,也叫瓊林灣。
戰事雖已緩,「軌條砦」依舊堅守陣地。
軌條砦(砦,音義同寨),一種「反登陸樁」。
它們的底座是混凝土方,上固定著鐵軌軌條,以四十五度角傾斜向外海。
其作用為反登陸作戰的防禦性柵欄,防止漲潮時船隻航行或登陸艇登陸。
如今軌條砦鏽蝕的身上早已佈滿層層海蚵,該拆除與否?
是為歷史與觀光保留? 或恢復自然且為當地民眾安全拆除? 正反意見都有。
滿潮時,海水當會淹沒軌條砦,靠旗幟指引小筏安全的路線。
等待日出
05:44 太陽出來了
金門地區潮差大,最大平均潮差可達6.4米。潮水距岸邊可遠達500~1000公尺。
通常每漲、退潮一次的週期約為12小時又25分鐘;故每天的時程會延後約50分鐘。
有句俗諺: 「初一、十五中午滿,初八、廿三早晚滿。」
該日是農曆七月初二,恰好清晨退潮,我們才能踏上那為養蚵而鋪設的道路。
Google Maps的圖是潮位較高時所拍,為養蚵鋪設的道路依稀可見。
許多蚵農騎著摩托車來工作;也見到開小貨車的年輕人與仍用手推車的老人家
這位開貨車的蚵農停妥車後,以行動告訴我們: 拍日出不是觀光客的特權。
哇! 快到路的盡頭了。
蚵田還有一段距離
若非另有行程,真想跟著踏上泥灘,此刻只能選擇目送。
矮的是傳統的石蚵吧?!
遠眺,這已是鏡頭的極限了。
金門的牡蠣生長在潮間帶,台灣的牡蠣則大多一直浸泡在海水中。
潮起潮落使其含水量較少,顯得比較小顆,卻更香甜美味。
蚵民利用退潮期採收,在漲潮淹沒蚵田前撤離,日復一日隨著潮汐作息。
採收回家後,攪開蚵殼也是一項艱辛的工作。
(次日清晨閒逛瓊林聚落時,便見到許多居民在家門前剝殼取蚵。)
好久沒有母女合照了
轉身踏上歸程,陽光耀眼。
偶有七、八十歲的老者推著車姍姍來遲,微笑招呼、不好意思正面拍攝。
路旁密密麻麻各種不知名的招潮蟹(約2~3公分大小)覓食中;當然也有彈塗魚和海螺。
稍不留神、腳下碎裂聲響起,口唸阿彌陀佛,步伐更加戒慎小心。
離開海濱前再合拍一張
06:30 告別時的全景
匍匐生長在海邊,看似牽牛花的馬鞍藤,葉片厚而光滑。
這才是郊野常見,葉薄、形似槭葉,愛向上攀爬的牽牛花。
想起那兩隻惡犬,咱們還是繞原路回去吧!
小女拍母女合影上癮了,呵呵~
牠,懶洋洋地瞄了我們一眼,不再好奇。
有關金門牡蠣養殖的方法請參閱金門縣烈嶼鄉著環國民小學的家鄉農漁特產網頁。
http://www.jhes.km.edu.tw/lieyu/content8/eat-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