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門民俗文化村-01通往鄉塾海珠堂的階梯

 

金門民俗文化村位於山后村中堡 (山后為金門七大聚落之一,分頂、中、下三堡。),
是清光緒二年(1876),原住頂堡的旅日商人王國珍攜資返鄉另覓新地規畫興建的。
工程歷時二十五年,
於光緒廿六年(1900)落成,並贈王氏族人居住。
古厝依山向海整齊排列,有二落大厝十六棟、二進宗祠一三進鄉塾一,合稱「十八間厝」。

 

金門民俗文化村-02
「山后中堡十八間厝」的模型

 

 

金門民俗文化村-03
太原王氏衍派,海為屏珠照座(海珠堂)

 

 

金門民俗文化村-04    金門民俗文化村-05
螭虎團爐窗
象徵薪火相傳團圓吉祥,窗旁四隻蝴蝶是「天官賜福」。(小女以手機拍攝)

 

金門民俗文化村-06
雕梁畫棟
(小女以手機拍攝)

 


金門民俗文化村-07
美不勝收 (柱上有石獅)

 

金門民俗文化村-08
几形柱腳

 

金門民俗文化村-09
進得門內

 

金門民俗文化村-10
可愛魚造型的交趾陶排水孔

 

金門民俗文化村-11
由內而外 (小犬拍攝)

 

金門民俗文化村-12
燕尾有象

 

金門民俗文化村-13
精緻典雅

 

金門民俗文化村-14
滄海慧珠

 

金門民俗文化村-15
從海珠堂通往鄰宅的間巷


 

金門民俗文化村-16
光緒乙巳年「大夫第」,原為王國珍之子王敬祥故居,現已規劃為喜慶館,陳列民俗。
也陳列一些史蹟,國父孫中山在日本組織中華革命黨時,王
敬祥曾傾囊資助。

 

金門民俗文化村-17
一進廳堂裡展示著大紅花轎

 

金門民俗文化村-18
從天井看紅花轎後方的木雕門 (中間四扇俗稱生死門,平日不會開啟。)

 

金門民俗文化村-19
婚禮之日二進大廳主樑張燈結綵,牆上掛著滿是鈔票由母舅、姑姑送的喜幛。


面對供桌,金門人家中的祖先牌位在右、神明在左,與台灣神明在右的
習俗相反。
傳說是先民渡台不易,黑水溝船難屢見不鮮,故發願
請神明保佑,倘順利抵台則予大位。不知真否?

 

金門民俗文化村-20
大廳右側是主人(翁姑)房

 

 

金門民俗文化村-21
翁姑房對門(即由外入內的天井右側)是廚房,小媳婦的舉動婆婆一清二楚。

 

金門民俗文化村-22
美麗窗花
(小女以手機拍攝)

 

金門民俗文化村-23

金門民俗文化村-24
大戶人家的疊樓通常是小姑的閨房

 

金門民俗文化村-25
守望相助的設計,每戶大廳前廊兩側均可通往鄰宅。

 

金門民俗文化村-26
屋頂三條瓦筒,代表屋主(或祖先)曾是三品官。

 

金門民俗文化村-27
祠堂前是海珠堂的背面

 

金門民俗文化村-28
王氏宗祠



金門民俗文化村-29
三組門神,中為武將
秦叔寶與尉遲恭。
左側
一人拿牡丹花,另一人拿著酒杯,代表「簪花進爵」。
右側一人拿著官帽,另一人手上有鹿,寓意「加官進祿」。

 

金門民俗文化村-30

金門民俗文化村-31

金門民俗文化村-32
精美的木雕與石獅 (小犬拍攝)

 

 

金門民俗文化村-33
青斗石窗花,兩側的泉州白石刻有
方天畫戟和一塊磬牌,象徵「祈求吉慶」。
大門左側對應位置則分別刻著牡丹與鰲魚,取其「富貴有餘」之意。

金門民俗文化村-34

宗祠位在村落裡最後面地勢最高的地方。平常不可隨易進出,只有祭祖時才會開啟。
整個山后中堡建築在堅硬的花崗岩上方,據說是
龍脈風水。

 

金門民俗文化村-35
在宗祠外面的
花崗岩傳說是外露的龍頭,由石窗看宗祠內即可窺見土地公神龕壓著龍尾

 

金門民俗文化村-36
黑色的牆面,代表此建築為祠堂,不是陽宅。祠堂
的燕尾略高於鄰宅,二者間距很小。

 

 

金門民俗文化村-37
「人」字砌與「丁」字砌,有「人丁興旺」之意。



金門民俗文化村-38
圍牆上的菊花瓦,易碎易響,有防盜示警作用。

 

金門民俗文化村-39
村落中最寬的縱向巷道

 

金門民俗文化村-40
再回首一瞥

 

 

 

金門民俗文化村-41

 

 

金門民俗文化村-42
村落外牆與入口牌坊是民國六十八年(1979)開放觀光前維修舊宅時增建的

 

line-98.gif


走進金門民俗文化村的第一印象,是首排房舍上各式冰品及小吃的招牌,心中不甚歡喜。
但最後和其他人一樣,耐不住炎熱決定坐下來吃了一碗剉冰。
這兒的確是值得細細欣賞的好地方,可惜時間有限來去匆匆。
高溫下,一天裡逛好多個點,
其實大家也都有些累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珊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