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行的好處就是可以彈性調整 到北京的第三天 原計畫去頤和園的
下雨天去博物館最適合了吧 可惜是週一 故改走市區內的景點 首站雍和宮
然後是附近的孔廟和國子監
穿街走巷解決民生問題 沒去過天津 先嚐嚐北京的煎餅果子吧 (小犬手機拍攝)
細管胡同有不少古宅 田漢故居的門上牆上都貼著『本院非開放單位謝絕參觀』
屋簷沒有圓形的瓦當 反向使用水滴感覺挺特別的 正反一樣 都是雙喜圖案
轉進大興胡同時完全不見店面或攤子 以為撲了個空 幸好還是找著了
真沒吃過這樣的麵茶 跟兩位老先生說我們的麵茶是用開水沖泡炒過的麵粉
他們說那叫炒麵 咦 炒麵不是把麵條拿去炒像炒飯那樣嗎? 兩岸真不一樣唉
接下來憑著方向感亂鑽 胡同裡的早市人氣很旺
整齊劃一的灰磚應該是老屋拉皮的成果 胡同裡鎖自行車的方式也很特別
之前說過小犬對景點只有一個要求──看野長城 對吃也只有一個要求──嚐豆汁
重頭戲來囉 他要我用手機錄下他初嚐“豆汁”的反應 哈哈 太有趣啦
其實喝兩口就適應了 豆漿的口感配上傳統臭豆腐的味道 沒有傳說中那麼恐怖
雍和宮門口旅行團很多 稍顯凌亂 但剪票後這條樹蔭輦道感覺很好
雍和宮原是清康熙三十三( 1694 )年為皇四子胤禛(即雍正)修建的府邸
「四爺府」隨封改稱「雍王府」 康熙五十( 1711 )年弘曆(乾隆)在雍王府東書院出世
雍正繼位後遷入紫禁城 雍正三( 1725 )年改王府為行宮名雍和宮 此圖為昭泰門
雍正在位時雍和宮部分已作為藏傳佛教上院 乾隆九( 1744 )年正式改為藏傳佛教寺廟
原王府的門殿 現在是天王殿 供奉彌勒佛、四大天王、韋馱 殿前香煙繚繞
入境隨俗 (小犬拍攝的)
天王殿後 賞花者眾
首次見到楸樹的花卻又似曾相識 據說初開時略帶粉紅色 久了才變成白色的
御碑亭前的銅鼎有圍欄保護著 告示:愛護文物 請勿投香或硬幣
原雍王府銀安殿 現為雍和宮正殿 殿內供奉三世佛 兩側有十八羅漢像
原寢殿改為永佑殿 現供奉無量壽佛、藥師佛、獅吼佛
法輪殿 是乾隆九( 1744 )年改為藏傳佛教寺廟時增建的 殿頂設五座天窗
窗上置鎏金寶頂 殿內主要供奉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
萬福閣 正中供奉著用一根完整的白檀木雕刻而成的彌勒佛像
白檀木高 26 米 佛像高 18 米 地下基礎有 8 米 萬福閣因此又名大佛樓
萬福閣前兩側有萬古流芳碑
班禪樓展出的藏傳佛教文物 右上:龍紋佛龕 左下:須彌山
萬福閣的東西兩側分別有永康閣與延綏閣 它們與萬福閣間都有廊橋相通
戒臺樓展出的藏傳佛教文物 左上:銅胎掐絲琺瑯無量壽佛 右上:銅鎏金鑲翅法螺
左下:銀燒藍七政寶 右下:銀燒藍鏨八寶梵文五佛冠
法輪殿東西分別是班禪樓和戒臺樓
曾幾何時流行起這樣的安全措施? 像遛寵物一般地鍊住孩童 (小犬拍攝的)
此刻才注意到御碑亭旁的石雕
雍正登基前的住所 乾隆的出生地 北京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 香火鼎盛 (小犬拍攝)
離開雍和宮 走到國子監街 氣氛大不相同 下圖為文聖國學書店
先師門 孔廟的入口
大成門以及門前的孔子像
我老是看錯重點 盯著先師門內破舊的大鼓瞧 一旁告示介紹的是後方的乾隆石鼓
古樹老藤自然是吸引我目光的重點之一
北京孔廟始建於元大德六( 1302 )年 四年後建成 元末因戰亂荒廢
明永樂九( 1411 )年重修 明嘉靖九( 1530 )年增建崇聖祠
清乾隆二( 1737 )年改各殿頂為黃琉璃瓦 崇聖祠用綠琉璃瓦
光緒三十二( 1906 )年到民國五( 1916 )年大規模修繕 民國十七( 1928 )年才對外開放
還是忍不住欣賞老樹
大成殿 是日恰有中學生的戶外教學活動
大成殿正中央是“至聖先師孔子神位”
兩側有禮、樂器及十二哲的牌位
相傳曾摘掉嚴嵩烏紗帽的“觸奸柏”已高齡七百多歲 (小犬拍攝的)
這一株的樹瘤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是藤纏樹嗎? 那預留的空間如此美妙 毫無窒息感的相偕共老
國子監位於孔廟一牆之隔的西側 是中國古代的教育主管機關以及最高學府
持孔廟及國子監聯票可從孔廟前院經持敬門直抵國子監的大學門
琉璃牌坊建於清乾隆四十八( 1783 )年 正面額書『圜橋教澤』 內面為『學海節觀』
辟雍大殿建於清乾隆四十九( 1784 )年 辟雍是周代對最高學府的稱呼
辟雍殿建在圓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臺之上 四面有橋可通
乾隆之後 凡新帝即位都要來此講學 以示對高等教育的重視
學生們開始用午餐 我們也該再嚐嚐北京的美食了
小犬從沒吃過炸藕盒 記得幼時家母常做給我們吃 有時炸過再燴 (小犬手機拍攝)
除了炸藕盒外 還有乾炸丸子、三鮮鍋貼、老北京炸醬麵、酸辣湯和小米粥
午後又走了不少地方 怕照片太多篇幅過大 且待下回與您分享 (小犬手機拍攝)
雍和宮平面圖
國子監和孔廟平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