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家 也曾有這樣紅白相間的木質大門和一隻三花貓
童年時期 家家戶戶的竹籬笆也先後改成了紅磚牆
眷村 因國軍敗退之歷史因素形成的特殊聚落 全臺曾有879個 如今幾乎全拆光了
僅勉為其難地在各地弄幾個眷村博物館供人懷舊(憑弔?)
嘉禾新村因土地產權分屬國有、市有、私有 爭議頗多 該何去何從仍無定論
防災公園? 指定古蹟或保留文化資產? 居民全數遷離後就大門深鎖.....擺著爛
人去樓空 只剩貓兒守著家園
在霾害天裡 穿過低矮屋舍旁的狹窄巷弄
探一探似曾相識的地方
遇見一位酷愛攝影的女孩 歡喜同行
恰滿足了我喜歡當“黃雀”的心理
幾棟日式木屋終被鑒定為歷史建築 屋頂鋪蓋塑料保護著
印象中 我成長的眷村裡有20多棟日式的大宅院 遠比這兒的高大
每一棟都由兩戶將級或校級軍官分住 他們庭院裡的水池曾讓我羨慕不已
鄰居房前的階梯比這兒的多幾層 我曾窺探木地板下方令人好奇又畏懼的世界
夫家與我們家的原始眷舍 都是這般黑瓦的磚造房 搭配漆成藍綠色的木質門窗
眷房面積與軍階有關 最普遍的是一幢幢長條形建築之間 戶戶大門隔著窄巷相對
像這樣轉90度分享一座屋頂的比較罕見 而不同色彩的牆裡 都有離鄉背井的人
原始眷房隨著孩子們的成長而不敷使用 每家庭院內都添加了自行興建的屋舍
石棉瓦、紅瓦、黑瓦或塑膠棚、鐵皮頂 木、鐵、鋁、不鏽鋼等材質的門窗
敷水泥或粉白壁、洗石牆與磨石地、貼磁磚... 式樣材質依空間大小與年代變遷而異
幾乎每一戶都歷經數次的翻修 後期就造起鋼筋水泥的樓房了
為節省空間 使用面積較小的家庭中 樓梯又窄又陡 早期甚有逼近垂直的木梯呢
祈求門神守護的窩居空蕩蕩的 歲歲更新的春聯停留在馬年
落葉遍地 雜草叢生 藤蔓亂爬 滿目荒蕪
許多可再利用的房屋構件已被盜走 實為廢墟矣
那位喜愛攝影的女孩已先離去 村裡只剩蟲鳴鳥語和遠遠望著我的黑貓相伴
多少喜怒哀樂如剝落的油漆消失無蹤
多少悲歡離合的記憶 如黏答答的蜘蛛網 數不清除不盡
離開眷村的人們 就像這隻Kitty貓般無法回頭 卻讓思念和貓兒一起守著這裡
見到它真是百感交集 聽說當年父執輩們都是不買房地產寧買樟木箱的呀
走出嘉禾新村 空氣品質不良 心中五味雜陳
回家細看照片時才發現 像《寶島一村》的劇情那樣 這家人帶走了地址門牌
後記:
眷村的故事歷歷在目
怪手已於2017/02/13進入.......拆除了!!!
最後一個完整的眷村也難逃被剷除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