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忠烈祠是昭和10年(1935)日本殖民政府為皇民化運動而籌建的神社
於昭和13年(1938)竣工 臺灣光復後成為「新竹縣忠烈祠」
民國39年(1950) 桃園設縣之後 再度更名為「桃園縣忠烈祠」
每年3月29日春祭國殤暨遙祭黃陵 9月3日秋祭國民革命先烈暨陣亡官兵
「參道」是參拜神社進出之路線 含階梯約百餘公尺長 寬約3.6公尺
「石燈籠」亦稱 「獻燈」
「鳥居」外觀似牌坊 具標示入口及區分內外的作用
其實原本有五座鳥居 外圍的皆因民族意識或道路拓寬而拆除了
僅存的這一座也在修護時 去除了日本神社的意象 未依原樣復原
「手水舍」或稱「水盤舍」、「淨手亭」 四柱向內微傾 柱腳包覆銅皮
是讓參拜者進入神社祭祀前先洗淨身心(洗手、漱口)的場所
屋頂兩側(日本稱為妻面)有木雕及銅飾
因位於神社西方 「手水舍」又稱「西淨」 參道東側則是「社務所」
「社務所」又稱「東沐」 為典型的傳統和式住宅
是神社管理人員(日本和尚)處理日常事務及參拜者休息、齋戒、沐浴之處
目前社務所更名為『忠烈祠文化館』有諮詢義工、簡介DM、旅遊記念章
一群年輕的Cosplayer正嬉鬧拍照 同行的這位姑娘卻專注於松鼠模特
「銅馬」身長約270公分 高約205公分 基座為民國75年(1986)重建的
腹部兩側鑄有代表日本皇室之菊花徽章 已遭破壞
「高麗犬」是守護神社的聖獸 與中國傳統寺廟的祥獅雷同
光復後兩對「高麗犬」均被拆除 此對係依舊照片原址重置的
原本另有一對在現存的鳥居前方
「中門」是界定(區隔)不同空間屬性的建築物 (此圖取自桃園縣政府網站)
由「中門」望向「拜殿」
三十二年的差距......
「中門」外 另一群玩Cosplay的動漫迷
懸於「中門」內側上方 年齡略長於我的匾額
從「中門」內看其兩側迴廊般的木構圍牆
「拜殿」週圍的檜木圍籬稱「枅垣」 其下有凸出地表6公分的洗石子基座
「拜殿」是一般朝拜者列隊祭拜的殿堂 並非供奉神祇的主殿
其所在位置與所占面積與傳統中國寺廟建築之正殿相似 機能卻不同
格狀天花板(日人稱折上格天井 中國稱覆盆式天井)的作法可追溯至唐代
奉獻箱表面僅簡單刨光 展現臺灣檜木自然紋理之美 四角以銅質包飾
(供桌、拜桌及石製香爐為台灣光復後所置)
「拜殿」左、右各附一朵殿 分別為神樂殿及祭器庫
左右朵殿現為眾烈士牌位供奉室
拜殿四周掛滿了歷任地方官運用公帑塑獻的追悼牌匾 其旨或在留名吧!
可以想像這些匾額歷經的大風吹遊戲 而遊戲仍持續進行中......
拜殿後方有廊道與「本殿」相接 「本殿」面積不大 位於高臺之上
一般參拜者只能在拜殿祭拜 唯有主祭者才能進入本殿
只見氣壯山河四個大字 其餘就“莫宰羊”啦!
往回走囉! 這是朵殿背面
手機拍的
「鳥居」之外 老榕樹下 還有兩棟和式住宅
分別是管理員室與儲藏室 目前看似閒置著
這一組年輕人仍興致高昂 那隻松鼠應該也有“典故”吧?!
呵呵 我好像從來沒有年輕過
政府遷台後 在濃厚的反日情緒下 全面清除日本留下的各種圖騰符號
尤其是民國61年(1972)與日本斷交以後 內政部制定了一項法令
「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跡要點」
日本據台50餘年 建造了203座規模不一的神社 均被刻意地剷除
桃園神社的存在可謂奇蹟 民國74年(1985)桃園縣府本欲夷平之
後依“面對歷史”及“保護古蹟”的呼聲 改而進行整修工程
這也是日本境外唯一完整保留的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