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寶塔、茅山塔、倒影塔均為明朝江夏候周德興於明洪武二十(1387)年所建。
其作用就如同燈塔一般,是航海的標誌。如今僅剩一塔,另二塔已不復存。
文臺寶塔位於金城鎮古城村南磐山,為花崗石塊交錯堆疊而成的五層實心塔。
塔身呈六角形,採一丁一順的疊砌方式而築成,高約二十餘公尺;
基石前後有明百戶陳輝於萬曆三十五(1587)年所刻的「湖海清平」及「文台寶塔」。
另外,還有國畫大師張大千的「國之金湯」以及前國防部長黃杰的「碧海丹心」。
為了讓老人家少爬些階梯,導遊直接將車開至塔後,我們只看到背面文臺寶塔四字。
(此圖取編自金門縣文化局網頁)
「奎星聳照」字樣及浮雕「魁星踢斗」圖象已模糊
看似兼具祈求庇佑士子文運昌盛的風水塔之意
位於文臺寶塔南側的「虛江嘯臥碣」是金門摩崖石刻最豐富的地方。
民國五十六(1967)年增設的階梯及步道,將將此二處國家二級古蹟連結。
「虛江嘯臥」是明朝平倭名將俞大猷駐金任金門千戶所千戶時(1535~1539年)所題
俞大猷閒暇之餘時常遊憩於此、觀賞海景,「虛江」為俞氏之别號。
俞氏門生楊弘舉繼治金門,於嘉靖四十二(1563)年在石刻前建一重簷四柱式之亭。
前二柱間的橫額,題刻「嘯臥亭」。後二柱間的橫額,題刻「後樂亭」。
「嘯臥亭聯」:「嘯喝氣雄吞宇宙,臥休神穩靜風波。」
「後樂亭聯」為:「嘯臥原非暇逸,憂樂總有後先。」
楊弘舉於亭旁岩壁勒「虛江嘯臥亭記」,或稱「後樂亭記」。
因年久剝蝕,至康熙甲申(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仲春,燕山朱杰重鐫。
楊弘舉建亭與勒記的同時,在記旁另一巨石上刻有「砥柱」二字;
砥柱下有:「汪洋滄海 波浪怒來 我有片物 揮之使迴 門人楊弘舉贊」。
「大觀」上款為康熙甲申春,下款為燕山朱杰書;是重鐫虛江嘯臥亭記時所刻。
「如畫」上款為雍正六(1728)年孟秋,下款為「汾陽呂瑞麟書」。
我沒看到「觀海」石刻之落款,但金門文化局記錄為萬曆三(1575)年汴泉趙有開書。
左側「登嘯臥亭詩碑」是明隆慶六(1572)年,泉州府丞丁一中至金門遊歷賦詩寄情。
若稍加留意,不難發現附近有許多廢棄的軍事坑洞。
參考資料: 金門縣文化局 金門碑碣翫跡 http://kinmen-travel.org/digibook/2011stonetablet/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