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雨而延後兩天遊頤和園 天雖然晴了 卻是個PM10超標的霾害天
頤和園的前身名「清漪園」 始建於清乾隆十五(1750)年 歷時十四年建成
道光年間因國力衰退逐漸荒廢 咸豐十(1860)年與圓明園一樣遭英法聯軍焚毀
光緒十一(1885)年設海軍衙門 而大多經費都挪用於重建清漪園 期間長約十年
或藉展現孝心以期盼慈禧太后“還政”並休養於此“離宮”中 故更名為頤和園
光緒二十六(1990)年 園內建築及文物又遭八國聯軍破壞 兩年後修復
民初仍為清室私產曾售票開放 民國十三(1924)年 溥儀被驅逐出宮後才改為公園
1949年後被中共中央黨校佔用 1953年再度成為對民眾開放的公園 又經多次整修
於1998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小犬拍攝的)
頤和園東宮門外的牌樓建於 1750 年 兩面分別書有『涵虚』與『罨秀』 是乾隆皇帝御筆
仁壽殿是園中坐朝聽政的正殿 乾隆時名為勤政殿 光緒重建時改為現名
殿前的銅麒麟 龍頭、獅尾、鹿角、牛蹄、遍體鱗甲 是傳說中的瑞獸
德和園始建於清光緒十七(1891)年 其中的扮戲樓即俗稱的後臺 現闢為文物展廳
右上: 慈禧題『安瀾“舟畐”』木匾(找不著那字) 左下: 乾隆題『留佳亭』木匾
(右下圖為小犬拍攝的)
左: 德和園中複雜的三層木構大戲樓 右上: 戲樓對面的頤樂殿是慈禧看戲的地方
右下: 兩側看戲廊共有 20 間包廂可賞賜眾臣陪觀 不過角落的位置根本看不到戲臺
左: 文昌閣是園中六座城關建築中最大的 乾隆始建光緒重建 (小犬拍攝其背面)
右上: 知春亭位於昆明湖東岸邊的小島上有橋連接 右下: 昆明湖風光
文昌閣東的文昌院是上世紀末興建的文物陳列館 上: 清 黃地粉彩番蓮紋獸耳瓶
中: 清 掐絲琺瑯麻姑獻壽 下: 清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龍柄澆壺
上二圖: 戰國 蟠螭紋三牺附耳鼎 左下: 宋代 錯金銀牺尊 右下:清 青玉佛手
左上圖及下圖: 清 金漆梅花樹八仙過海槎形盆景
右上: 清 銅胎琺瑯滿花落地開光鳳紋多寶花籃
翻拍展廳裡的的老照片 大約 1903~1905 年 慈禧及隨眾合影
左上: 文昌閣正(南)面 閣內供奉文昌帝君但不能登樓參觀 只能從城門穿過
因團客眾多 繞過了光緒的寢宮玉瀾堂 也就是他變法維新失敗後被囚禁的地方
右上及左下: 昆明湖風光 右下: 宜芸館 原為光緒皇后(隆裕皇太后)住處
樂壽堂是慈禧居所 設銅“鹿”、銅“鶴”、銅花“瓶”各一對 象徵“六合太平”
翻拍展出的老照片 清末電話總局內的工作場景
左: 從樂壽堂通往長廊的迴廊看昆明湖 右: 長廊 全長 728 米
由石舫登船 能見度實在不怎麼妙 (右二圖為小犬拍攝的)
上: 銅牛鑄於乾隆二十 (1755) 年 背上刻有「金牛銘」 下:連接東堤和南湖島的十七孔橋
十七孔橋橋頭及橋欄望柱上共雕有五百多隻神態各異的石獅 左下: 橋欄兩端的異獸
橋上有人放風箏 本想搭船返回石舫但超長的隊伍讓我們卻步 (下圖為小犬拍攝)
萬壽山前山中軸線上 原清漪園之大報恩延壽寺被英法聯軍焚毀 光緒時重建排雲殿
左上:排雲門 左下:金水橋 右:二宮門、排雲殿、石砌高台、佛香閣 (小犬拍攝的)
如此這般的保護文物法...... (左圖為小犬拍攝的)
排雲殿 建在原大報恩延壽寺之大雄寶殿處 (左上及右下圖為小犬拍攝的)
排雲殿兩翼的爬山廊(上二圖)與正後方的樓梯(左下)均可通往德輝殿
右下: 德輝殿及其後上方八角形的佛香閣 (右二圖為小犬拍攝的)
在德輝殿前俯瞰排雲殿 (下圖為小犬拍攝的)
德輝殿是慈禧到佛香閣拈香禮佛的更衣處 (左圖為小犬拍攝的)
下: 德輝殿後的高牆和階梯 右上: 佛光閣位在石砌高臺上(此二圖為小犬拍攝的)
左上: 佛香閣西側 以寶雲閣為中心的五方閣 山門上懸有『浮嵐暖翠』匾額
左上: 五方閣之照壁內的石牌坊 右上: 寶雲閣全為銅鑄(含對聯)仿木結構
下: 在四米高之漢白玉石座上的寶雲閣俗稱銅亭 建於乾隆二十(1755)年
其內部陳設遭英法聯軍掠空 八國聯軍被竊的窗扇則於1993年由購得者捐回
左上: 佛香閣東側的轉輪藏 另二圖: 佛香閣山門前的極佳視野
20米高的石砌平臺四週設迴廊 南北有山門 三層樓的佛香閣是頤和園的構圖中心
閣內供奉明萬曆二(1574)年之銅鑄鎏金千手觀音菩薩立像 右上:佛香閣東側敷華鐘亭
智慧海是位在萬壽山山巔的無梁佛殿 全為五色琉璃磚砌成 壁面嵌有1110尊佛像
大量壁崁佛像於文革時被鑿毀 在1982和2006年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修繕
左下圖上方是智慧海殿前的琉璃牌坊眾香界 即智慧海山門 (右圖為小犬拍攝的)
左: 智慧海西側(小犬拍攝的) 被路標誤導離開中軸線 多繞了一圈才見建築群
右上: 柱上石獅 右下: 棄置一旁的受損石雕 (小犬拍攝的)
四大部洲 乾隆興建的藏式宗教建築群遭英法聯軍焚毀 光緒只修了香嚴宗印之閣
1980年才重建藏式的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及四色梵塔 現狀為2010年整修過的
右下: 原須彌靈境殿並未復建 僅留下一個空曠的平臺 週邊滿是商家
金剛牆上漢式香嚴宗印之閣居中 藏式建築環繞 (左上圖為小犬拍攝的)
網上尋得乾隆時四大部洲建築示意圖(原圖網址) 建築群位在萬壽山後山(北麓)
故面朝北方 究竟該以絕對方位定東西南北還是以香巖宗印之閣為中心相對定位?
看白塔及綠塔的位置是依絕對方位設置的 果真如此則圖中東西錯位南北顛倒
然而四大部洲的形狀是以相對位置設置的 那麼是否四塔的顏色與方位並無定律?
原香巖宗印之閣有三層 光緒時改建成單層殿宇 至今須彌靈境殿並未重建
(註: 該圖原文中誤將智慧海當作香巖宗印之閣)
紅、白、黑、綠四座梵塔代表佛經四智 也象徵四大天王 一說地、火、水、風四大
此西北方的紅塔和西南方的黑塔之位置恰與西藏桑耶寺的相反 遍查資料不得其解
綠塔在東北方 白塔在東南方 則與桑耶寺相同 (中及右圖為小犬拍攝的)
因依山勢而建 香嚴宗印之閣後方是較高的平臺 (左上圖為小犬拍攝的)
我們繼續從西側上行 香嚴宗印之閣頂上閃耀著金色的光芒 圖中城門般的建築是日殿
四塔的基座均為紅色 有藏式的梯形盲窗 除紅塔外 塔尖十三層環狀相輪均呈白色
唯中段可辨別白、綠、黑三塔 此為黑塔 中段呈淺灰色 不似桑耶寺黑塔之墨黑
穿過日殿走向月殿 月殿後(東南)方是白塔 (右二圖為小犬拍攝的)
在月殿旁留影的西方美女 (小犬拍攝的)
白塔 前方六角形的建築是八小部洲之一
由東側向西邊逆光拍攝後繼續下行離開四大部洲建築群
蘇州街 乾隆二十七(1762)年 乾隆下江南回京後仿照蘇州七里山塘修建
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 光緒時期未修 現況為1988年復建的
這是當天在頤和園拍的最後一張照片 之後便由北宮門離開
建議閱讀:
《老照片:1860年被焚毀的頤和園,那時候還叫清漪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