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路 以河道與陸路並行的格局聞名 可說是蘇州古城的縮影
到蘇州自由行的第三天 似乎毫無放晴的跡象 (手機拍攝)
過拱橋的雨傘、行水路的船家與路上騎電動車者的雨衣 三色鮮艷成趣 (手機拍攝)
南北走向的平江河位在蘇州古城東北側 平江路緊臨其東 偶爾河與路之間也有建築
走在河西店家的廊道 發現對岸屋裡坐著一位享受東方水城風情的西方年輕人
一艘遊船緩緩靠近(左上) 船艙裡有一位金髮中年男子和一位推測是導遊的中國青年
不知是何原因 船家故意弄了個180度調轉後才繼續向南行駛 (手機拍攝)
在船剛經過我們面前時拍下這張 可以看到櫓索以及船家搖櫓的方式
品嚐了有名的雞腳和奶酪後 因房屋緊鄰著河西 我們轉入彎曲的巷道內
依著些某某故居的指標前進 但見分明是有人居住的民宅 費了些工夫才回到河東
這一段平江路遠較昨日經過的北段入口處寬闊 少了週日的人潮 感覺很寧靜
許多與平江路交會的巷子也都是水陸二路並行的格局
河中小船上那兩位是清潔隊員
在大新橋巷口見到藕園遊客中心的標誌 已經買票後才被告知距離半公里遠
清同治到光緒年間 始建於清初的已毀涉園經擴修後成為今日面積約12畝的藕園
民國28年 錢穆先生曾與眷屬迎母入住東花園 圖為中花園的厚德載福磚雕門樓
歷經破敗、修繕、祝融焚毀大廳、重新整建後 藕園於2000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詩酒聯歡磚雕門樓 描繪出當年歸隱之仕宴請親友時詩酒唱和的情景
藕園本不在我們事先規劃的行程中 算是自由行的隨緣驚喜吧
典雅的露窗 (手機拍攝)
園中遊客極少 卻在東花園的筠廊見到來自日本的旅行團 (手機拍攝)
各廳堂外的露天地面均由鵝卵石鋪成美麗的圖案
巷內居民在河邊盆栽的黑色辣椒 (不是深綠色唷 真的很黑)
終於又回到平江路了 週一午時 偶見三三兩兩的遊客
望向北方 不知距昨日走過之處還有多遠 (經查大新橋巷與傳芳巷相距約600米)
拎著大儒巷好吃的燒餅以及陸稿薦的多樣滷味 回到蘇哥利酒店 改宿南園賓館
下午決定去盤門景區(將另文記錄) 放棄了到金雞湖晚餐及觀夜景的計畫
隔日一早 我獨自走出南園去逛一逛 途經新近翻修過的古剎 定慧寺
據說院內兩株老銀杏讓免門票的寺院成為網紅 但此刻不僅天色尚早 季節也還未到
因為撐著雨傘 雖扛了相機卻始終沒拿出來使用 這張(含)以後均為手機拍攝的
巷道旁有一對比例上特別高挑的石獅 其中母獅攜子的畫面很生動
在院牆外的窄巷內 大樹林立 只拍到羅漢院的雙塔之一
官太尉17號 吳都會館 蘇州市工商業聯合會房地產業公會.....還有好多呢
干將東路很寬 下方有地鐵 安全島中間是河道
又到平江路 這回是南端
或為隱私故 封閉了窗戶 卻很有心的做了裝飾
門裡有門 門外有門 門裡又有門
路邊與河畔當然不乏應觀光而起的店家
欣喜這斑剝的牆面未粉白如新 仍留著歲月刻畫的痕跡
清晨六點多 環保隊員已經上工了
在機械動力的小船上 奮力地清理河道
身著黑衣腳踏藍色雨鞋的婦人攔下我說: 請問這裡很美嗎?
接著言道: 在這裡住了幾十年 實在搞不懂有什麼好看的
看來人們以稀為貴、對身邊的美習以為常 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通則
如我這般泛泛之輩亦生念舊之心 文人雅士豈不發思古之幽情
宋時稱蘇州為平江 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井十口) 清代改為平江大路
現在的平江路全長約1.6公里 除了北邊極窄且商鋪宛若雜亂夜市的那一小段外
感覺平江路及周邊是維持著古早風貌且活生生的住宅區
新修補的窗花努力維持原樣 卻沒有謊報年齡之嫌
自幼習慣早起 每次旅遊我都愛在早餐前離開酒店閒晃一番 這一趟收獲滿滿
循原路返回 這是定慧寺東側的巷子
終於拍到始建於宋的羅漢院雙塔 網載:相距僅約20米的七層寶塔外觀相同高約33米
古人如何將高達10米、重達5噸、由生鐵鑄成的塔剎固定在塔冠上的 至今仍是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