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莊-01.jpg
宜賓市郊的李莊古鎮至今仍保留了
18條明清時期的古街巷

 

李莊-02.jpg
更特別的是抗戰時期古鎮熱情地接納了同濟大學等學術機構

 

李莊-03.jpg
搭景區環保電瓶車來到長江南岸邊的
「李莊同濟紀念碑」前

 

李莊-04.jpg
民國
29~35年 同濟工學院就暫居在這座「東嶽廟」裡

 

李莊-05.jpg
從內往外看 東嶽廟的大門正對著李莊同濟紀念碑

  

李莊-06.jpg
抗日戰爭期間  上海同濟大學數度艱辛遷校的路程圖
上海→浙江金華→江西贛州→廣西八步→法屬河內→雲南昆明→貴州貴陽→四川李莊

 

李莊-07.jpg
當時大量人口疏散(逃難)至內陸各地  民生困境可想而知
原只有三千多居民的李莊  卻慷慨地展開雙臂接納了一萬多人

 

李莊-08.jpg
李莊的九宮十八廟  大多像東嶽廟一樣挪為學術殿堂

 

李莊-09.jpg
民國
28年同大託四川校友代尋新校址  相傳李莊的仕紳們商討後發出16字電文:
「同大遷川  李莊歡迎  一切需要  地方供給」

 

李莊-10.jpg
東嶽廟主祀五嶽大帝之首(即泰山山神)  通常道廟都有許多陪祀的神祇
如今此地已不是廟  只見這些不知是否毀於文革的石雕堆放在地上

 

李莊-11.jpg
豎了些蠟像  立了些標語  以同濟工學院舊址的面貌供遊人參觀

 

李莊-12.jpg
毛毛細雨裡  遙想上一代在苦難中堅毅不撓的精神

 

李莊-13.jpg
投筆從戎身赴沙場是愛國  致力於學術研究與文化傳承又何嘗不是呢

 

李莊-14.jpg
創造那些蠟像的目的應該不只是提供到此一遊照的情境吧

 

李莊-15.jpg
東嶽廟始建於明朝正德年間  歷經修繕  現存為清道光七(
1827)年所建

 

李莊-16.jpg
木石為主  部分磚砌

 

李莊-17.jpg
撐拱式挑檐结構與垂花柱

 

李莊-18.jpg
歲月滄桑

 

李莊-19.jpg
宇宙亙古

 

李莊-20.jpg
斑剝也是一種美

 

李莊-21.jpg
曾孕育出700名畢業生的那六年  讓此地有了不一樣的意義

 

李莊-22.jpg
搭環保電瓶車離開古鎮中心  途中車拍

 

李莊-23.jpg
抵達一公里外的月亮田  梁思成與林徽因的故居  也就是中國營造學社舊址

 

李莊-24.jpg
展廳中介紹他們夫婦倆的生平事蹟

 

李莊-25.jpg
民國
19年朱啟鈐在北京創立中國營造學社 分法式、文獻二組 梁思成主持法式組
在民國
21~26年之間  完成了多處古建築之探勘調查  民國29年輾轉落腳於此
生活拮據  卻依然繼續出版匯刊  並整理資料以英文寫成《圖像中國建築史》

 

李莊-26.jpg
圖中相片為民國
27年梁思成一家與友人攝於昆明

 

李莊-27.jpg
據說只有左下圖中的七斗櫃真是他們夫婦使用過的

 

李莊-28.jpg
回到古鎮中參觀「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舊址」

 

李莊-29.jpg
這裡原本是「張家祠」

 

李莊-30.jpg
現在是「中國李莊抗戰文化陳列館」

 

李莊-31.jpg
清道光十九(
1840)年  張氏族人集資購得此大宅作為宗祠之用

 

李莊-32.jpg
木質結構為主的建築

 

李莊-33.jpg
四合院型式

 

李莊-34.jpg
看得出新與舊的差異吧

 

李莊-35.jpg
曾有數千箱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藏在這裡五六年呢

 

李莊-36.jpg
濱江的大道旁設置成觀光市集

 

李莊-37.jpg
千里迢迢到此  很高興能與牠相遇

 

李莊-38.jpg
非常喜愛這有些年歲了的石甕

 

李莊-39.jpg
醒目的紅色尺標  說明這兒常有水患

 

李莊-40.jpg
當天的遊客不多

 

李莊-41.jpg
慶幸欣賞到的並非人群雜沓的風貌

 

李莊-42.jpg
得以感受巷弄裡的生活氣息

 

李莊-43.jpg
身為觀光客總是矛盾的  喜歡未過度商業化的原始景觀  卻又不免貪圖方便舒適

 

李莊-44.jpg
難得還有這麼一條沒被大紅燈籠吞噬的古街

 

李莊-45.jpg
照慣例  我往往落在隊伍後面

 

李莊-46.jpg
通常領隊莊
S
ir會殿後  避免有人脫隊

 

李莊-47.jpg
同濟大學醫學院舊址  砌磚工藝精湛的大門建於清光緒三十一(
1905)年
門額上「李莊鎮中心國民學校」的字樣依稀可見

 

李莊-48.jpg
這兒原為清道光十三(
1833)年建的「祖師殿」  是前後雙四合院的建築
光緒年間興學時 
拆除了山門和戲樓  改建為上一張圖中的校門

 

李莊-49.jpg
後四合院中還有人居住

 

李莊-50.jpg
明初和清初時  朝廷都曾發動移民潮  以彌補四川因戰爭及瘟疫造成的人口下降
所謂“湖廣填四川”不限兩湖及廣東  來自各省的人們也將不同建築特色帶到四川

 

李莊-51.jpg
繼續穿街走巷

 

李莊-52.jpg
對不起呀  住在這裡經常得忍受遊客的鏡頭吧

 

李莊-53.jpg
生活在現代都會裡的人們  怎敵得了這樣的吸引力

 

李莊-54.jpg
來到早年因製作銷售蓆子而得名的巷子裡  幾乎人人都對這間書屋留下深刻的印象
年近七旬的主人  在
300多歲的祖宅前  介紹自己的著作《李莊古鎮》

 

李莊-55.jpg
蓆子巷  寬僅
2.5米  長約60米  左右都是木造的兩層民居  巷內只有一線天 

 

李莊-56.jpg
散置的石雕

 

李莊-57.jpg
踩凹了的石階  古鎮就這樣點點滴滴地占據了我的心

 

李莊-58.jpg
特色飲食「一花、二黃、三白」  即花生、黃粑、黃辣丁、白肉、白酒、白糕等
李莊白肉比一般的蒜泥白肉講究許多  大且厚度均勻的薄片  肥而不膩  入口即化

 

李莊-59.jpg
我們在這裡品嚐了李莊的美食之後便離開古鎮

 

line-98.gif

arrow
arrow

    珊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