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日抗戰時期的大後方 戰時的首都 永遠的陪都 (翻拍自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相隔七十多年 終於來到父執輩們曾經生活過的城市 (手機拍攝)
繼北疆、西藏、川西北之後 我們團隊未達共識 各奔歐、美、秘魯......
跟著莊Sir另一客製團從桃園直飛重慶 兩地都在雨中 只有雲層上是晴空萬里的
一出關就和從成都來迎接我們的張導來個大大的擁抱 (手機拍攝)
重慶人民大禮堂 是1951~4年興建的仿古宮廷式建築 (手機拍攝)
主體似北京天壇祈年殿 (手機拍攝)
廣場旁立著簡介的石碑 (手機拍攝)
大禮堂對面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總覺得這名稱不順哪 (手機拍攝)
進入博物館 等張導接洽專業導覽中
博物館大廳的採光設計
1994年三峽大壩在諸多爭議中動工 2009年完成
原「瞿塘雄、巫峽秀、西陵奇」只能在博物館的『壯麗三峽』展廳中想像了
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獨特且艱辛的行業──縴夫
他們用生命和勇氣與凶灘惡水搏鬥 不僅拉動急流中的舟船 也拉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縴夫石 從江邊挖來陳列的堅硬岩石上 深深的縴痕也是千百年的血汗之痕哪
三峽地區一級保護動物的標本 有金錢豹、雲豹、金雕、中華鱘......等
原在重慶『關廟』裡的關羽銅像 1959年就成了館藏
黃金材質之漢代龜鈕官印 篆刻『偏將軍印章』
模擬古戰場的壁畫
立於東漢熹平二年(公元173年)的『景雲碑』 (右方全圖取自博物館官網)
碑額中央為婦人倚門像 兩側是朱雀和兔首人身像
景雲碑的隸書碑文 總共有13行 367個字
刻於南宋乾道七(1171)年的皇宋中興盛德頌碑
是瞿塘峽摩崖石刻群中 年代最早、規模最大、唯一被搬到博物館的石刻
其寬7.2米 高4.1米 陰刻49行行書共949字 內容則讚美高宗讓位給孝宗
雲陽大梁岩畫 年代不詳 刻畫巫師作法的情景 有巴渝傳統的吊腳樓式建築
佛龕像碑
『壯麗三峽』展廳出口 (一樓)
『城市之路』展廳入口 (二樓)
周朝時重慶為巴國國都 秦滅巴國設巴郡 史載最早的重慶城建於秦
晚清時英國取得在重慶開埠的權利 加速了封建城池的經貿發展
場內展示許多上世紀初的老照片
層層疊疊的樓梯 是最典型的老重慶景觀
朝天門碼頭 乃重慶最老、最具代表性的碼頭
望龍門纜車(民國33~34年建造 1996年停駛)使用的西門子馬達
榮昌夏布起源於漢代 古稱蜀布 俗稱麻布 紡織機旁是晚清的榮昌夏布雕版
銅幣製造機
清光緒元(1875)年購入的德國製槍彈裝配機
『城市之路』展廳出口
從二樓北側走向同樓層南側的『遠古巴渝』展廳
此廳介紹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的文物 不少遺址如玉溪、大溪、中壩...都已沒入水中
從考古現場原封不動地切割來的五人(2大3小)合葬墓 就崁在展場地面
一名成年人胸部有一枚骨箭頭 一名未成年者缺了右腿
是一家人嗎? 同時死亡的嗎? 死因為何又為何合葬? 諸多謎團仍然未解
中壩遺址出土很大量推斷是燒製井鹽用的花邊束頸圜底罐
戰國時期青銅製的『虎鈕錞于』 軍用打擊樂器 高68cm 上徑36/底28cm 重30Kg
右圖後方有虎頭造型銅飾的木架上 依大小之序掛著14件鈕鐘 是有音階效果的樂器
其實還有很多展館我們沒有參觀 離開前才注意到大廳樓梯兩側的『漢闕』
重慶大劇院稜角分明的建築並沒有太吸引我們 (手機拍攝)
望著嘉陵江與長江的交會口 這兒再也不只是數十年前地理課本的內容了 (手機拍攝)
多日降雨使長江水含土量甚高 不知是否可與黃河一比 (手機拍攝)
民國29年植樹節 此地開始興建一座高7.7米的木質敷水泥的方椎體
該寓意七七抗戰的『精神堡壘』於民國30年竣工 藉以激勵軍民抗日之心
雖因防空需求通體塗黑 仍難逃被日軍炸毀的命運 民國35~36年原址重建
鋼筋水泥的八角形柱命名為『抗戰勝利紀功碑』 1950年改題『人民解放紀念碑』
如今它仍矗立著 在高樓群之中 見證新朝蓋舊史的定律 (手機拍攝)
此日的遊覽就在這鬧區的步行街中結束 (手機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