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老街的發展可追溯到清光緒19年(1893)劉銘傳興建的鐵路曾在此設大湖口站房
大正18年(1929)日本人將鐵路改道另設新站 原名大窩口的大湖口就成了『老湖口』
民國48年(1959) 義籍神父滿思謙購下驛站建立天主堂 34年後因信眾減少而關閉
民國91年(2002)經文建會資助將天主堂改為文物館 惜逢周二公休 未能入內參觀
十幾年前 長期熱衷地方文史工作者們組成『大窩口促進會』成功地維修改造老街
以傳承歷史精神、打造文化空間、促進居民參與、維護自然環境及人文景觀為使命
(此圖為老街上的陶玩店)
和三峽老街大多商用出租不同 這兒九成以上是自家住戶 幾乎都只在假日才營業
近午時分 做當地生意的豬肉販也已收攤 尚餘一些香腸掛在那裏
民國43年(1954)開始營業的復興戲院 是附近裝甲部隊官兵看電影的地方
不久就因營區內建了戲院導致客源銳減 雖改為雜耍戲曲表演仍免不了歇業的命運
後來又慘遭強烈颱風掀去屋頂 如今搖身一變 成為懷舊風格的客家餐廳
老街的精華路段僅約300公尺長
房舍以紅磚為主要建材 有巴洛克式牌樓立面的閩南式建築
和迪化街、三峽、大溪等老街一樣 都是配合日本人的政策所建 故亦稱大正式建築
在台灣現存的老街中 湖口老街的建築立面並不是最精彩繁複的
但因火車站遷移 商業活動快速轉移 反使此地得以較完整的保留
騎樓有拱形的門廊 二樓窗戶和女兒牆間有水泥楣點綴
某些牌樓相對簡化 而『得其所』、『先得月』等字
顯示出當年屋主期盼在此如魚得水般地安身立命且功名利祿都順遂的心願
走過整條街 看到的遊客寥寥可數
名為『百年歲月』的店家說 這兒到假日才大約有大溪老街平日的遊客數量
三元宮 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興建於大正3年(1914) 四年後竣工
主祀三官大帝(天官堯、地官舜、水官禹) 並奉祀觀音菩薩、媽祖、註生娘娘、土地公等
日據後期廟宇曾被充做軍用 光復後才恢復祭祀 並於民國56年(1967)重修
梁上的白象與牆上老虎母子都韻味十足 目光炯炯有神
離開老街時 一株高大的苦楝樹喚我走進了當地居民的菜園
踩上小土堆 仰著頭 折騰許久 終於把被風兒吹個不停的苦楝花拍清楚了
順便欣賞一下真正的“蔥花”
您見過青蔥的種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