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01.jpg
甘肅省武威市的「雷臺漢墓」是一座建於東漢末年的磚構墓葬
雖曾多次被盜  仍出土許多珍貴文物  其中的銅車馬武士儀仗俑令人驚嘆

 

 

武威-02.jpg
進入雷臺景區  迎面是浮雕牆為襯的花壇泉池  名為「泉源」 
壇中「銅奔馬」由高聳的雙柱托起  柱前立有一石  石上刻著『天下第一馬』
(因雨 本文的圖片  除車拍外  幾乎都是手機拍攝的)

 

武威-03.jpg
1969年銅奔馬在此出土  高34.5公分 長45公分 重7.15公斤  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銅馬昂首嘶鳴  三足騰空飛奔  右後足踏在一隻龍雀背上  龍雀驚訝地回眸
造形構思巧妙以及完美的力學平衡  活化了觀者對其速度的遐想  藝術價值極高

1971年郭沫若將之命名為「馬踏飛燕」  後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旅遊標誌

 

武威-04.jpg
銅車馬儀仗俑廣場

 

武威-05.jpg
按比例放大的複製銅車馬儀仗隊十分壯觀  只可惜無法還原原本的排列方式
當年因挖防空洞而進入古墓的民眾  不僅搬動了古物  甚至想當廢品變賣以添購牲畜

 

武威-06.jpg
始建於明的雷臺觀毀於戰火 清康熙年間重建的又毀於民國
16年的地震
民國
22年所建的慘遭文革破壞  現為重新整修後的  山門額題丁卯年
上圖中  兩側以水泥仿製樹幹支撐著的巨木似已死亡  高處之綠葉實為爬藤

 

武威-07.jpg
前涼國王築靈鈞臺  高
8.5米、寬60米、深106米  明清時為祭祀雷神之所故名雷臺
登石階上雷臺  二平門匾額『步雲』為
1987年製  (1987年正是丁卯年)

 

武威-08.jpg
上: 風伯雨師殿 『風起雲蒸』     下: 雷祖殿  標語勝過『雷霆萬鈞』  燕兒低飛

 

武威-09.jpg
“學習十九大精神  學習中華文化  學習法律法規  做合格教職人員”
原來大陸的『教職人員』包含教職與神職(聖職)兩種意思啊

 

武威-10.jpg
東配殿(財神殿與文昌閣)  當然也是標語至上 
頗煞風景

 

武威-11.jpg
好美的香爐  築靈鈞臺、建道觀時都不知道有漢墓在下方吧

 

a1f75bea954d4d1492fa1b6d85698ce2.jpeg
下雷臺  在雷臺東側有一號漢墓及二號漢墓的入口  我們只進入一號漢墓
磚砌墓構包括: 墓門(上有三公尺高的照壁)、甬道(旁有一口井)、以及墓室
墓中所有物品皆已移至博物館保存  進入墓穴僅能參觀其建構並發揮想像力
墓室分前、中、後三部分 
全長19米、寬10米  室間通道低矮  室內高達4.5
前室有左右對稱的耳室 挖洞民眾由右耳室進入發現銅車馬儀仗俑(共99件)
室頂一個已封閉的盜墓洞清晰可見  左耳室空無一物  推測在古代就被盜空了
中室為墓主起居空間  有陶雕樓和灶、銅燈臺與食器  還有許多陶器在右耳室裡
後室置石刻龜形棺托四個  應是墓主及妻妾之棺木  卻僅有一截腿骨和少許文物
依龜鈕及銅俑上刻的字  得知墓主為武威郡首張姓將軍  但到底是誰仍無定論
至於二號漢墓主人則可能是一號漢墓主人的長輩 (因禁止拍照  此圖取自網路)

 

武威-11-3.jpg
上: 長19米的斜坡墓道  水泥柱與滿佈的解說看板  難以感受原為有壁畫的土壙
&下: 磚砌的墓建築並未使用粘著劑  展現出精緻的力學運用  甬道為拱券頂
耳室為四角攢尖頂  覆斗式的墓室頂端以墨色勾邊並用紅黃灰白色繪成蓮花藻井圖
雖經測試得知  這些磚的耐壓力遠高過現代燒製的磚塊  仍增設了金屬架保護
(因禁止拍照  圖片取自網路)

 

  武威-13.jpg
漢墓旁的博物館公告之休館日期已過  卻遲遲不開放  詢問無門  在雨中抱憾離開

 

武威-14.jpg
路旁的薰衣草豐富了荒野的色彩  沿途有好幾處工程正在“創造景點”  (車拍)

 

武威-15.jpg
接下來的目的地是驪靬古城  下車後卻見到笑開懷的彌勒佛像在嶄新的仿古城門前

 

武威-16.jpg
聽著阿彌陀佛聖號進城  仿古羅馬建築和香爐拜墊同框  中間的石碑寫著『金山寺』
莫非炒作“古羅馬軍團在中國”這個旅遊題材的財團撤守並改由宗教團體接手?
抑或原本規劃的“驪靬城復原及文化產業園區”就是個想包羅萬象一網打盡的景點?

 

武威-17.jpg
仿古羅馬建築現為金山寺的大雄寶殿  兩旁的中式建築分別是地藏殿和觀音殿
而禁止拍照的大雄寶殿內卻好似地藏殿  全國各族群所有姓氏祖先之牌位難計其數

 

武威-18.jpg
或許是我們太古板  對這座號稱“中西合璧的巍峨古城”毫無興趣
終於在服務處前看到了一些看板  隊友詢問古城遺址何在  兩位美女願意帶我們去

 

武威-19.jpg
古城遺址不在這中西合璧的古城中  距離不遠  徒步不近  故到停車場找我們的巴士
驚訝有不少大陸團陸續抵達  在此遇見一位工作人員正是“黃髮灰眼的羅馬後裔”

 

武威-20.jpg
數分鐘後巴士停在修建中的西式城樓外  “城裡”的碎石路上有一輛滿載蔬菜的農車

 

武威-21.jpg
上: 正對西式城門的是『永昌縣焦家莊鎮驪靬村村民委員會』
下: 面對村委會左手邊是幾幢磚房  不遠處有兩位村民好奇地看著我們

 

武威-22.jpg
跟隨兩位美女的腳步  聽其義務為我們講解有關
古羅馬第一軍團流落至此的故事

 

武威-23.jpg
觀光路線指示牌上有:  驪靬古城遺址、“古羅馬兵營遺址”、
「羅西與莫妮卡之驪靬情」電影拍攝地、驪靬亭

 

武威-24.jpg
您或許被那些土夯高牆吸引  石柱鐵鍊圍著的低矮“土堆”才是主角唷

 

武威-25.jpg
上世紀
70年代  驪靬古城牆還有500米長  高5~6米、寬2
城牆的土不斷被人們取去築房或做農肥  如今只剩這般光景

 

武威-26.jpg
驪靬亭建於
1994年  2007年重修  2012年在亭中立碑  登亭眺望可遙想古羅馬人練兵
西元前
53年  古羅馬帝國發動對帕提亞的戰爭中  七個羅馬軍團在卡萊戰役慘敗
第一軍團約
6000將士突圍後卻沒有再回到羅馬  成為羅馬史上的一樁懸案
驪靬亭解說牌云: 公元前
48年前後  羅馬第一軍團進入西漢版圖  張掖太守奉命接納
將之安置於張掖郡番禾縣南(即今永昌縣驪靬村)並立驪靬縣  隋文帝年間驪靬併入番禾

 

武威-27.jpg
其實否定上述假說的論點很多  文獻中出現驪靬這個地名早於西元前
60
儘管此地部分居民有棕黃髮藍灰眼的特徵  但
DNA分析顯示似維吾爾人與羅馬人無關
見到這兩匹馬  猜想應該沒有學者研究此地的馬匹與羅馬的馬兒有無血緣關係吧

 

武威-28.jpg
就古城的完整度而言  這裡無法與永泰古城相提並論  但綠意盎然充滿生機

 

武威-29.jpg
不知門窗都用土磚封閉是何道理  隔壁還有衛星天線呢

 

武威-30.jpg
樸實的聚落正感受著發展觀光的衝擊

 

武威-31.jpg
在羅馬後裔的議題火紅之前  驪靬村名叫「者來寨」  此木質牌樓為
2015年設置的

 

武威-32.jpg
鋪上茅草的門樓與矮房也該是新建的  遊客接待中心、驪靬民俗、驪靬生活館......

 

武威-33.jpg
在西式的城樓內外遙望仿羅馬建築的金山寺  心中百味雜陳
無論那邊的新古城或這邊的遺址  都朝向“中西合璧的經典旅遊”之目標邁進

 

武威-34.jpg
看著向後飛奔的紫色薰衣草  多麼希望它們能治癒我杞人憂天的毛病啊  (車拍)

 

武威-35.jpg
永昌縣有三尊古羅馬人的花崗石雕像  下方寫著『驪靬懷古』  是
1994年縣府所立

 

武威-36.jpg
前往張掖途中見到的明長城和烽火臺   (隔窗車拍)

 

武威-37.jpg
張掖市郊區的宅院大門  (車拍)

 

武威-38.jpg
張掖市區一景   (車拍)

 

武威-39.jpg
逛了酒店附近的超市  經過『明清古風』的牌樓前  沒有走進這條小吃街

 

line-98.gif

武威-40.jpg
雷臺景區裡的平面示意圖

arrow
arrow

    珊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